当前位置:首页>洞见>新闻中心
春节背后的信仰和文化传承,我们到底理解多少


作者:黄超--同心动力总裁      来源:同心动力管理V视角


记得,正月初四的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安徽持续雨雪天气。初五,凌晨两点,用导航看了看路况,离家最近的高速路口因雨雪天气道路结冰封路。考虑到回京按时上班,最终选择了艰难的返程路线(省道+国道+限速40KM的高速路),历时19小时到达目的地。这仅仅是春节30亿人次往返迁徙回家过年行程的一个缩影。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路途有多遥远、春运的列车有多拥挤、春运的高速路况有多么不好、机票有多么一票难求,只要一到春节这个时间节点,中华儿女回家的脚步就变得急促和迫切起来。


为什么“回家过年”有如此大的魔力?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疯狂?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回家”的意愿变得更加渴望?为什么?


仅仅就是为了吃吃喝喝?
仅仅就是为了休闲娱乐?
仅仅就是为了麻将扑克?
……


诚然,春节一定会存在大吃大喝、休闲娱乐、放炮聚会的表象,但是就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人们的需求已经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满足、安全需求满足发展到了高层次的对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需求满足的期待,甚至是追寻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对于春节的期待和坚守,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是啊,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春节,我们过的是节日,呈现出来的是习俗和传统、大场面的仪式典礼,其背后传承的是文化、是价值观、是信仰。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由来决定未来,有关春节的起源,通常认为始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而这种祭祀活动又发端于原始社会合祭众神的“腊祭”。从岁首祈年祭礼的上古时代到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过年这个节日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着。在这个绵延不断的链条中,过年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过年的诸多精神内涵却一直传承至今。笔者认为,这种精神内核、文化信仰突出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我们坚守的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反映的是中华民族自然崇拜、天地人和、慎终追远、报本思源的人文精神。


春节延续至今的内容最主要包括祭神、敬祖、守岁、祈年、贺春、拜年、爆竹、联欢等活动和习俗。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向神灵们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感谢他们教会我们谋生的本领,感恩这一年的风调雨顺,感恩这一年的人畜兴旺。


在笔者老家(安徽太湖),一直延续着较为隆重的春节祭祀仪式。祭祀对象主要是天地诸神和家族祖先。每年的大年28或者大年30一早,“还年“仪式准时开始,在宗族祠堂,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备好最为重要的贡品(一般包括猪头、鸡、鱼、美酒主食、时令蔬果、刀、筷等),点燃香纸蜡烛,在罄的敲击声中,族里的长辈率宗族里的老老少少向天地和家族祖先行叩拜礼,集中燃放烟花炮竹。祠堂里牌匾上的几个大字“报本思源”和对联“克勤克俭保世滋大,是彜是训进德无疆”等在反复的提醒着家族的后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饮水定当思源,为人不忘根本。”

 

春节背后的信仰和文化传承,我们到底理解多少

 
在中华大地,春节祭祀的仪式、时间、内容等各地或有差别,但其目的和意义却是大体一致的:感恩天地、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二是中国人固有的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家国情怀。其既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又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等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种家族观念和'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这一家族观念和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不如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应该说,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春节习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回家过年,是许多人一年到头的最大心愿。团圆、团聚是春节文化的又一核心内涵。


在中华儿女的思想观念里,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家人团聚更让人快乐的呢?所以,过年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无论天涯海角,即便舟车劳顿,抑或艰难险阻,都会想尽办法赶回家乡,与父母亲人团聚,赶上除夕夜的团圆饭。


中国人的春节美食里,太多都与团圆有关。南方各式食材的“圆子(肉圆子、萝卜圆子、籼米圆子等)”,北方习俗,则是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无不象征着亲人团聚、家人团圆、圆圆满满。


在许多地方,除夕夜就直接叫“团圆夜”,可见团圆确实是春节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年夜饭内容甚至地点等都有所变化,但变化的是形式,永远不变的是暖暖融融的爱意,是亘古不变的亲情。


如果说除夕夜的主题是家人团圆,那么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则是在更大范围内和亲戚朋友们的团圆。


从这个角度而言,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其传承的是我们强烈的家族观念、家国情怀和身份认同。


三是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冀和祈祷。


春节,时间节点很有意思,总是在立春这一节气的前后。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就到了,万物复苏草木更新。在这一重要的节点,除旧迎新、送冬迎春是这个节日的主题。对于过去一年的总结,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冀和祈祷。


《流浪地球》在这个新年火了,其中几句台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是的,春节这一古老的节日,有太多的仪式和内容在于选择希望。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贴春联,门前张挂大红灯笼、门上贴“福”字等习俗,象征“年年有余”的整鱼,意味着“甜甜蜜蜜”的蜜枣……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


在中国大地,至今很多地方依旧保留着“出天方”仪式。守岁至12点后,当午夜交正子时,农历新年到来的那一刻,人们燃香明烛,行叩拜礼,敬祀天地神灵和五方之神。另一说是,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提灯笼向那一方向出行,迎接喜神。


是的,新的一年,希望在路上。春节是中国人事关春天的节日,事关希望的节日!自始至终,中国人在春节、在欢乐中编织着来年的希望之梦。


一年一年的春节,一桩一桩的仪式,一代一代的传承,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得以延续和传承。这其中包括我们坚守的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反映的是中华民族自然崇拜、天地人和、慎终追远、报本思源的人文精神;包括中国人固有的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家国情怀;包括中华儿女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冀和祈祷……


正是有了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的深刻内涵,这一节日才如此有生命力,在全球更多的角落得以光大;


正是有了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的深刻内涵,这一节日才如此值得中华儿女去认真品味;


也正是因为需要文化、价值观和信仰这些深刻内涵,春节必须过得回归本质,回归本源。